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

車縫工具 (下)

Posted by : Kathy Wong

最近在HBO on demand 重看 “浮生路” (Revolutionary Road ),男女主角是里安納度.狄卡比奧 (Leonardo DiCaprio)及琦溫.絲莉 (Kate Winslet),電影故事是關於50, 60年代美國一對中產夫婦。這是一個悲劇故事,人生由有優越感到因為某些事情產生挫敗感,在逃避過程(又或者叫追尋理想過程)出現空虛,再而感到無奈,情緒被事情帶動到不可收拾。現實與理想如何取捨,是一個終身課題,適量的等待和恰當地調節理想去配合現實,有時無可避免。

其中一場戲出現過一部SINGER家庭衣車,雖然只是一件道具,都略略反映到SINGER衣車在美國當時的「身份和角色」。SINGER衣車是美國品牌,但講到電器,當然不少得日本貨。 「真善美」 (JANOME)及「兄弟牌」(BROTHER)都是有悠久歷史;生產衣車的日本公司。「真善美」家庭衣車在香港其實都有好耐歷史,不過日本人做生意不似美國人有策略、懂宣傳,所以當年知名度不及「勝家」衣車。但有一定捧場客,始終是日本貨嘛! 而「兄弟牌」(BROTHER),在我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印象裡,所見都是工業衣車多,我大姐姐當年那部放在家的工業衣車就是BROTHER。「祖奇」(JUKI)是另一流行的工業衣車牌子,不過印象中,BROTHER是較前期,JUKI是較後期。

家姐是「真善美」(JANOME)衣車捧場客,家裡有平車和鈒骨車

(當年真的有很多屋邨居民,擁有工業衣車用作改衣、成衣加工、裁縫接單造衫等等,公屋很多是「商住兩用」。我初入行時,有一份工是要做加工收發,將裁片放入紅白藍袋,搭巴士送到公屋的“加工戶”,同樣地將成品帶回公司。最記得“加工戶”屋企有隻癲貓,每次送裁片,牠總是由腳爬向我身,好彩我習慣穿牛仔褲。跟牠玩,一定滿手傷痕,但每次偏要同牠玩,人貓都癲!!)

其實BROTHER 一直有出產家庭衣車。 現時該公司除了繼續出產工業衣車/器材,還有較多人認識的PRINTER (打印機),而家庭衣車亦是主要產品,其種類繁多,甚至有電腦家庭衣車。

電腦縫紉機教學短片

家庭衣車市場無因為香港製衣業式微而倒退,相反,因為工廠倒閉或搬遷,想車衫補衫,都沒有工具可“借用”,加上香港人越住越細,家裡很難容納到工業衣車。多元化的家庭衣車種類及品牌,正切合市場需要。

糧食產品價格不斷上升,反觀電器價格相比以前就平得多了。 以一般功能平車而言,二、三十年前,一部「勝家」衣車要二千多元,現在也是二千多元,其他品牌價錢也是相約。現時家庭衣車種類繁多,功能亦很多樣化,鈒骨(Serge / Overlock、開鈕門 (Buttonhole)、車人字線 (Zig-zag stitch)、車花 (Embroidery) 樣樣皆有。(車花機甚至有Disney 圖案花樣) 。只要換少兩部手機,已經可以擁有一所都頗完整的“製衣工場”。

一部「勝家」衣車(平車),只須HK$2098,比二十年前還要平  (攝於今年11月- 佐敦裕華國貨電器部)

家庭衣車始終不是生活必需品,花二千多元購買對某些人仍然是很奢侈,好彩市場仲有其他選擇。千元以下的衣車有時可以在億世家、快圖美、一些書局 (如油麻地中南)、或一些推銷攤檔找到,當然不是那些大牌子。想要大牌子? 都有選擇 : 二手家庭衣車。隨著製衣工廠遷移,衣車維修師傅 (通常叫「較車師傅」)需求減少,部份轉做家庭衣車維修,令市場有較多二手衣車可選擇,找師傅維修家庭衣車亦較易。

「較車師傅」由工廠轉戰到維修家庭衣車是有點 “逼不得已”,但時勢造就了另一件事發生,不表示不能另創一片天。製衣紡織在香港從來不是「手作仔」,今年香港理工大學的「紡織及製衣學系」有接近800名學生畢業 (包括博士、碩士、學士、高級文憑證書,本地、內地及海外學生),如果說他們所擁有的只是一門「手作仔」知識,我想他們分分鐘會“圍堵”校園抗議。

製衣業從來無離開過香港,只是以另一方式生存。期望香港會成為創新/發展中心,奇怪在同時又容許...... 
*時裝設計師 (Fashion Designer)可以“唔識車縫結構 (Sewing construction)”,雖然這會影響到成衣外觀和品質 ;
 *採購 (Merchandiser)可以 “唔了解車縫結構”,雖然這關係到造工成本和生產時間 ;
 *技術員 (Technician) 可以“唔熟悉車縫結構”,雖然這是他們的「專業」。

無論是家庭造衫還是工業生產,如果完成效果是一樣,基本上車縫駁位的結構會大致相同。兩者分別只在於 : 用家庭衣車,可能要4個步驟才可完成某種縫骨做法;而工業生產,可以加輔助器材或一部特種機器, 在1個步驟已經完成。當過程由複雜變為簡單,在學習或者在理解上其實相對容易。

一群人支撐住一個行業,這群人應該調節想法去適應行業及社會改變。工廠是學習技術及生產技術人員首選,但都可以退而改為用家庭衣車推廣學習。 二十年前,做製衣工廠是“夕陽工業”因為價錢不達標,二十年後,做時裝設計開發都可成為“夕陽行業”因為技術不達標。由優越感到挫敗感,再而感到無奈,就算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,但香港只剩金融零售及政府工,你生存到嗎?




新聞故事 (頭條日報)
轉售家用衣車 延行業餘暉 衣車叔叔密密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