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將互聯網出現的時間作為界線,劃分「新世界」和「舊世界」,我會說 : 我100個“巴仙”喜歡「舊世界」。我有幸在人生黃金時期跨越兩個世界,比我去感受當中的分別。科技產品的急速發展沒有嚇怕我,最可怕是人期望與時間競賽,為能夠曝光,為能夠將私人小事在短時間發放到全世界而沾沾自喜。
有一本很出名的英國小說叫「一九八四」 (NineteenEighth-Four),在l949年出版,作者George Orwell
。不記得有沒有看完中文譯本,但我有看過電影。內容主要是講某國家領導(老大哥 Big Brother ),為控制人民,不論在私人或公眾場所,四處都放有監視器,人民失去私隱及自由,思想不合格的會被捉去改造及洗腦。此小說在出版當年是科幻小說。現在除了政府的監察鏡頭(說是用以維持治安和交通管理為主),差不多每個人的口袋,每部車(有對外甚至對內)都有錄影儀器,大家樂此不疲的互相拍攝 ; 互相監察 ; 互相批判,這比作者當年認為的「科幻」更「科幻」,畢竟是2017了吧。
未有互聯網前,傳真(fax)是已往做生意其中一種主要溝通工具。fax未必可以直接去到收件人手,有可能要經其他員工分類,再分發。而記錄產品都是拍攝菲林硬照為主,要經過沖曬過程。此工作模式其實某程度上算是一種「慢活」(當各公司都以同一模式運作,亦沒有快與慢的分別。其實此模式不算太慢,只是現代人習慣「即時」、「立刻」)。青年人以為“快”是唯一生活模式,因為他們未嘗過「慢活」。與其說,跟時間鬥快是為了加強公司競爭力,不如說是推動不必要的消費。當他們以消費者身份去追求產品或服務要更新、更快、更多。他們的另一身份(公司職員)就須要做更長時間、做更多去配合市場。這是無休止的惡性循環,當中得益只有商家。
「舊世界」另一好處是“揾食”技能可以比較單一。車衫的只要識“車衫”; 劃紙樣的只要識“劃紙樣”。每個人都只需要專注自己專業,分工合作,不單工作較容易掌握,做出來的產品亦有水準。在製衣業的「新世界」工作,語文和電腦是避不了,重要性甚至比製衣技術更重。這是「本末倒置」,但無奈要接受。很多有水準的紙樣師傅或技術人員就是過不了這兩關而要轉行。亦因為這種「本末倒置」的做法,成衣剪裁在進入「新世界」後明顯變差。曾經在理工上過一科“CAD/CAM For
Clothing”,是教用軟件劃紙樣,主要是針對軟件操作:點與線的定位、如何修彎線、輸入呎吋等,課程當中是沒有包含紙樣剪裁技巧。我不清楚現時國內或海外的紙樣學生/學徒是直接用電腦學習劃紙樣,再加軟件操作訓練,還是分開兩個學科學習,但很明顯,若以軟件操作能力為優先聘請的話,忽略了剪裁技巧是無何避免。
既然剪裁技巧不是現時紙樣師傅及Fitting Technician的首選學科,有甚麼簡單方法可以令他們明白立體(人體)與平面(紙樣)的關係,使剪裁技巧在工作中得以慢慢進步呢? 在 degree 課程的畢業習作,我嘗試用不同的幾何立體去表現人體各部份,然後再計算各模型面積,再合併成紙樣。
習作是2005年做的,構思是將體型以不同的幾何立體合併出來,以模型面積代表身體表面。 |
將各模型面積合併成「基本樣」(Basic Block),可令學習者明白「基本樣」每部份呎吋及彎度的由來,不用盲目只跟程式去劃。 |
其實過程未如想像般簡單,但確實可以加深人對平面與立體的聯繫。此習作在構思上,與3D紙樣/試身軟件相比,當然是有點“簡陋”。但3D紙樣/試身軟件開發至今相信都有二十年,仍然無辦法代替紙樣師傅及Fitting Technician,與其任由剪裁技巧水準下降,倒不如花少少資源及時間培育人材。時裝行業從來都講靈活變通,相信此刻,人腦仍然是好過電腦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