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6月28日星期四

牛仔褲的生存和生活

Posted by: Kathy Wong

嘗試在網上搜尋「生存與生活」,會發現有不少文章/討論以此作題目。有來自身無長物的基層「打工仔」; 有些是宗教文章 ; 亦有來自文化界的。不同人仕對相同題目會有不同的焦點。基層「打工仔」會訴說「生存」的困難,還能夠奢望有甚麼樣的「生活」! 宗教文章可能會聚焦在「生活」的真、善、美,說這才是「生存」的意義。而文化界會討論「理想與現實」,如何在「生活」和「生存」之間取平衡。

很多生活在富裕社會的人都少提「生存」,多講「生活」。生存的基本需要,似乎已經是「人人有份,永不落空」。但現實是 : 人類的「生存」只能夠在人類制度下進行。你是否可以隨隨便便找塊土地,種植和飼養自己食用的農作物和禽畜? (還記得我童年的時候,即使是居住屋邨,亦可以在街市買到一些小鷄小鴨飼養,現在還有這個可能嗎?) 你是否可以在任何空地上建屋自住? 隨意採摘果實? 隨意「打獵」? 隨意的遷徙到另一國家土地去避難或找尋食物? 正因為活在制度下,「生活」有時很難避免被扭曲以配合其他人,目的就是為了加強自己「生存」的籌碼。所以不要以為人類「生存」容易,比起某些界別的動物,人類可能更難得到「溫飽」,更難有「棲身之所」。

我想沒有一種服裝好像「牛仔褲」(Denim Jeans) 般奇怪及被扭曲,它衍生了破壞及修補兩種行業,可以說是現代人「生存與生活」的一種寫照。

Jeans Washing Process (洗水效果 - 用各種方法破壞/污染布料)
(YouTube 評語用"Amazing"去形容,這是見仁見智,正如有人用"淒美"去形容血腥暴力場面!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Jeans Repair Services (將爛窿/甩線位置修補,使其可以繼續穿著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牛仔褲原本是工作服 (Workwear),可以說是為了「生存」而發明/製造出來的。它始於一個淘金夢。1853年,來自德國的Levi Strauss 因為美國淘金熱潮,在舊金山 (即三藩市 San Francisco) 開設了一間售賣“dry goods”的公司 (“dry goods”在當時的美國是指一些紡織/裁縫類產品,包括衣服和布料),他其中一位顧客叫 Jacob W. Davis。Jacob W. Davis 是一位裁縫師,專門製作功能性產品,有帳篷 (tents) ,馬匹背墊 (horse blankets) ,馬車車冚 (wagon covers) 等。當然包括淘金時穿著的工作服。當時的淘金工作服需求很大,但同時很易破損,尤其在口袋位置。所以他研發了「鉚釘」 (香港叫「撞釘」,英文“Rivet”),使工作服變得更堅固耐用。他與Levi Strauss合作將發明申請技術專利,Levi Strauss 更引入了耐用靛藍(Indigo)斜紋棉布製造這些工作服,使它大受歡迎。

當年那些工作服叫“Waist Overalls”,“Jeans”這名稱還未出現。對淘金者來說,它只是一件工作工具,待他們淘金發達後,也未必會再穿著這工作服。“Waist Overalls”或是之後由Henry David Lee (Lee Jeans)在1911年製造的 “Bib overalls”,設計都是針對礦工及勞動工人,所以每個細節基本上都是為了使其更耐用耐磨及方便工作。寬鬆的褲型,讓身體活動時更方便,亦因為要預留縮水位,使其更加耐洗耐穿。(當時的 “Overalls” 通常是用 “Raw Denim” 來製造,即沒有經過任何洗水過程。而且當時的布料品質較差,所以褲身要加大很多給洗後縮水。) Levi Strauss 和 Jacob Davis 可能沒有想過,這種“勁褪色”及“勁縮水”的工作服將日後的時裝潮流改變得翻天覆地。

Waist Overall (Levi Strauss) - 配合當時工作及須要的特有設計

Bib Overall (H.D. Lee) - 配合當時工作及須要的特有設計

**(以上工作服的細節造工及功能,大部份是日本Designer Minoru Watanabe 教我的。好高興能夠分別在兩間公司和他工作過。他帶給我很多有關Denim的知識,亦令我對工作產生新體會。他已回日本為退休生活做準備,和他合作的那種愉快現在已找不到了。)

「牛仔褲」耐洗耐磨的特性,是為了工作,為了「生存」。每條磨擦痕跡,每個爛窿,每項修補都是穿著者生存的見證,這是它吸引人的地方。每條經過長時間穿著的「牛仔褲」都是獨一無二。但奇怪地,當「牛仔褲」到了「生活」層面,它的獨特完全被扭曲,「生存見證」慘變了 “Mass Production”。好好的一條褲,刻意去洗殘,磨爛,剪開,污染然後又修補。一式一樣推出各門市及網上發售,褲上的「歷史」和穿著者是「零關係」,耐洗耐穿成了「罪」。當然,對「生活」品味講究的人(時尚的牛仔褲玩家??) 會不屑這些即食的Vintage Jeans,他們會有另類處理。他們會自行「養牛」或是購買那些「被養過的牛」。所謂「養牛」即是將Raw Jeans浸水後就一直只穿不洗或少洗。有日本公司將產品刻意給不同職業的人仕穿著,為期一年。這些「被養過的牛」會當作二手牛仔褲出售。

「寵物式養牛」 -  牛仔法西斯 - 佬訊
「農場式養牛」 -  尾道丹寧養成計畫-ONOMICHI DENIM PROJECT

我想當年的淘金者不會刻意不洗工作服,當然洗的次數會非常少。工作環境惡劣,而可替換的工作服亦有限,不要忘記,我們所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發生的事。工作服上的歲月痕跡,都是自然流露。現代的「養牛」,是有心人刻意製造一個環境,培養出想要的褪色磨擦效果。當你扭曲了生活習慣 (如刻意不洗牛仔褲 ; 刻意不穿某款式或某褲型的牛仔褲 ; 刻意不在前袋放物品以免影響「貓鬚」擦痕.......),褲上的記錄,已經不是你的「生活」。

我最近拿了3件Uniqlo的衣服到他們門市做回收,因為衣服穿得實在太爛,不好Reuse,只希望它們能用作Recycle。衣服已有4至6年歷史,每星期穿著4至5天 (因為我的衣服是拿到洗衣店 “磅洗”, 所以很快又可以洗完再穿)。3件衣服 : 1 件是橙色短袖T-恤,是 “睡衣”。袖口邊已完全爆開,印花膠漿亦因為乾衣熱力而脫落;另一件是淺藍色針織有帽外套,是 “開工衫”。前中腰位及兩隻袖口已嚴重磨爛及脫色,因為我長期 “ 趴”在檯面打字及工作。 最後是一條普通Indigo 牛仔褲,因為舒服及易配搭(我穿的都是T-恤布鞋),差不多日日穿著。它的右邊後袋側已磨蝕,布身輕易便撕開了。這些衣物一定沒有「養牛」矜貴,亦不能夠拿出來炫耀,但它們卻確確實實記錄了我的生活。

PS: H&M亦有舊衣回收計劃,更不論品牌質料新舊 (H&M 的"洗底"大行動!!!)。我還有幾條爛爛的"瞓覺"短褲,希望它們還有小小貢獻啦!



伸延閱讀  :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