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

深水埗

Posted by : Kathy Wong

前一陣子上網幫姨甥女找二手家庭衣車,無意中找到一篇名為“Sewing Material in Hong Kong”的網誌。作者是在外國讀完時裝設計,相信回港是開展自己事業,所以要在香港購買所有車縫制作的用品。她初時以為這些資訊會很容易在網上找到,可是,無論她用中文/英文,還是廣東話的“ keywords”都找不到。有熟悉香港的朋友提供了有用的資料給她,而經過一輪搜索,她最終亦購買到她所需要的。她那篇網誌是想將得到的資料分享,使其他有同樣需要的朋友,可以省回點尋尋覓覓時間。

https://katharineyeung.wordpress.com/2009/05/29/sewing-material-in-hong-kong/

那篇網誌是2009年所寫,到今日2017年了,我在網絡上作出同樣的搜尋,情況都是差不多。不同是一些有「能力」的公司,會為自己建立網頁,或利用 facebook /instagram去介紹公司產品或服務。但這些資料都是零零星星、鎖鎖碎碎。而一些不懂得利用網絡的隱世小舖就唯有被埋沒。

香港地道的製衣人,都熟知深水埗這處製衣「聖地」,他們會知道那位置有車縫/熨衣機器售賣;那位置多疋頭布料公司;那位置多製衣輔料出售;那位置有舖頭提供開鳳眼打喼鈕服務。但如果你不是香港地道的製衣人,在缺乏資訊下,又可以怎樣參與其中呢?

在深水埗找到的製衣用品及服務

有朋友不是從事製衣業,亦沒有在深水埗或附近居住過,對這社區是帶點抗拒。這情況其實不難理解。從媒體報導,很多人都知道深水埗是窮人社區,已往沒有能力租住整個單位的家庭,都會考慮到深水埗租「間房」居住(相信是劏房始祖)。租金看似平宜,但實際呎租比租住整個單位貴3、4成,所謂「窮人住貴地」。有賣漢堡包的大型連鎖店在這社區聘請員工,工資比其他地區的分店為低,就是看準這裏多廉價勞動力。購物商場西九龍中心的美食廣場,曾經裝設不能安坐的「斜面」座位,就是為了「驅趕」一些等待享用別人剩餸的居民。只要是有冷氣;有座位的公眾地方,總會有街坊流連,有時會混雜一陣陣異味,如北河街街市室內運動場。而已往想到買翻版 CD軟件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深水埗黃金商場。

我對深水埗一點都不陌生,家姐們的工作/生活都關係到這社區,我亦曾經以商住形式在這裡經營過幾年辦廠。點出以上問題,是想說明:當你是一個地道的製衣人,你可能覺得在香港有關製衣的配套及服務仍算是足夠。但如果你是初接觸這工藝,又不熟悉這地區(可能是一個十多歲住港島區的中學生),在缺乏資訊下,要在深水埗這地區遊走尋覓,是有點難度及不自在。 

很多媒體會用「有特式」去形容深水埗,鴨寮街當然是其中之一。而欽州街「棚仔布市場」,以及基隆街、南昌街一帶製衣物品集中地,都是介紹重點。因為這些店舖或檔口吸引了很多讀時裝設計,或已經是設計師的人來購物,使該社區似乎多了點文化氣息。但要明白,「有特色」、「有文化氣息」這些字眼改變不了該社區上原有的客觀問題。如欽州街「棚仔布市場」遲遲未能搬遷,就是因為政府提供的新布市場位置 (通州街街市), 旁邊正正住了一群露宿者,而政府又沒有任何安排處理該群露宿者,檔主當然不肯搬遷。

深水埗欽州街「棚仔布市場」

【通州街困局】疑遭利用迫走逾百露宿者 棚仔布販轟政府挑撥 (壹週Plus 新聞)

【不愛●回家】物資集中鎂光燈下 通州街橋底激增露宿者 (蘋果日報新聞)

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,使我從小都不覺得車衫造衫是一件大工程。我認為的小事, 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大事。 當然相反的情況,亦會經常發生 (我認為的大事,對其他人來說只是小事)。要吸引新血認識這行業,或者認識這工藝,不須要等到他們到大學修讀時裝設計時才開始。中學已經有家政課,甚至在更小年紀,只要懂得拿針線,已經可以造點布藝手工。烹飪可以有小廚神 ,為甚麼不能有小裁縫呢?

在替姨甥女找尋二手家庭衣車過程當中,發現二手家庭衣車是頗搶手的貨品,在網上,通常刊登數天便已出售。成衣製造在香港雖然式微,但始終是風光過,養活過數十萬的工人。而DIY造衫曾經是這樣流行,總會有些關於製衣的店舖在不同地區仍然存在。如果能夠將這些資訊整合,不局限於只在深水埗才能找到所需物品或服務,是有利這工藝或這行業的發展。「家‧裁縫」新增了網頁名為「製衣店舖資訊」,希望利用此網上平台,收集、儲存並分享這些有關製衣店舖資料。例如:製衣輔料店、布疋公司、可提供鈒骨、開鈕門、打喼鈕服務的店舖……等。使喜歡製衣的大朋友小朋友更容易參與。因為我們是以工餘時間制作此網誌,所以搜集資料時間可能會較長。因此,特別在網頁內設有<表格>給商舖主動提供資料,希望能在較短時間內收集更多的資訊給大家分享。

2013年,立法會議員鍾國斌建議將深水埗打造成韓國東大門。幾年過後,究竟有幾多時裝廠回流?有幾多車衣工人可以「重操故業」?政府及商家又做了甚麼去營造有利環境、吸引新血入行?「打麻雀」這玩意都是要經過學習,既然其中一隻「麻雀腳」已移民去了,為甚麼不給「新雀友」一點耐性及支持,讓他學習及適應。沒有一個人、一間廠、或一個行業是永恆不變(「亞視永恆」都神話不再了!),所以要活在當下。任由「年華老去」等待「舊雀友」回歸,究竟......仲想唔想「玩」!!!


伸延閱讀 

60中小企大搞時裝產業 -製衣廠擬回流   深水埗變東大門 (蘋果日報新聞)
棚仔布販回應「深水埗東大門」建議 (香港獨立媒體網)
新聞故事(香港樹仁大學-仁聞報) : 深水埗布疋市集清場 小販何去何從?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