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

Girl, interrupted

圖片來源 (Art Santa Fe)
Posted by: Kathy Wong

不經不覺,這網誌已有兩年。開始寫網誌,除了想分享在製衣上的知識,其實亦希望能藉此發展出另一門事業 (如:有關製衣的Workshop) 或興趣 (如:製作網頁)。而最主要的原因,是我了解自己是一個不會甘於用「煲劇」、玩「Candy Crush」去 “kill time” 的人。

有理工同學蠢蠢欲動又想「搵書讀」,她最近在群組問了一個問題:「究竟是要有 MBA先做經理,還是做咗經理至可以讀 MBA?」。因為MBA課程很多時要求申請人要有「經理」經驗。我的回覆是:「你嘅問題即是 : 啲人係 “黐線” 入精神病院,還是入咗精神病院至變成 “黐線” 呢?」。我的回覆不是諷刺,不是「玩嘢」,可能是有感而發。

之前在油麻地地鐵站看到一張電影海報,宣傳一套人物電影叫「點止草間彌生」(Kusama-infinity)。 Yayoi Kusama (草間彌生) 在藝術界很出名,但我自問不是藝術家,所以我不知道有這個人物。直至到2015年年尾,在理工上 Fashion Design 課堂時,教授給我們看了一段影片 (Marc Jacobs & Louis Vuitton (2007) - documentary),是關於 Marc Jacobs 在 Louis Vuitton當Creative Director 時,如何創作新一季時裝系列。2006年,Marc Jacobs曾拜訪過 Yayoi Kusama找創作靈感,當時看到Kusama的作品真是覺得很靚,尤其是那個波點南瓜。她的裝置藝術,無邊無際的波點圖案,配上鮮艷色彩和獨特構圖,是非常吸引。Kusama婆婆打扮神情古怪,加上教授說了一句:「佢係有精神病!」,我對她的印象就更深。

2012年,Marc Jacobs邀請了Yayoi Kusama與Louis Vuitton聯名合作了一系列產品
2013年12月, George Clooney 為 "W Magazine"拍攝專輯,穿上Yayoi Kusama設計而由 Giorgio Armani打造的西裝,融入她經典圓點作品中  (www.marieclaire.com.tw)

從南瓜到圓點,一起踏入草間彌生的異想世界

很多有關她的文章,都提到她有一個悲慘童年,即使家族富裕。因為她很年少時已被確認有精神病。她會看到波點影像,這些影像會蔓延至整個空間。她「好想藝術」,將自己「所見」作畫,換來卻是母親的反對及阻止。日本國家思想保守,家族觀念重,母親只想她嫁人。加上父母關係欠佳,最終,她能夠做的就是離開日本,隻身去美國追求理想。

草間彌生有幅很出名作品 ,叫 “infinity net”。作品長3米,畫上無窮無盡的 “ 網 ”,是她初到紐約時的作品。作品看似簡單,但當鏡頭 close-up,會發現每一筆都有技巧。而且要完成一幅3米長的 “ 網 ”,少點專注力也不行。

INSPIRATION:《草間彌生、たたかう》,關於她在紐約早期的一些記錄
電影「點止草間彌生」提到她有強迫症,在美國亦曾經自殺。原因可能是她的「精神病」,亦可能是生活逼人造成。作為一個日本女性。要在50、60年代的紐約藝術界掙扎求存,並不是易事。她的作品構思數次被其他藝術家模仿,當中包括 Andy Warhol。在那地方、那年代,白人男性將相同構思或藝術手法放在他們作品,成名似乎比草間來得容易。

影響草間藝術生命的兩個重要人物 (Georgia O'Keeffe - 鼓勵她到紐約發展的女畫家 / Joseph Cornell - 與她相戀10年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) 性格都是比較自閉和孤僻。在人來人往喧鬧的世界,有些人會覺得這類人有「精神上問題」。而草間的創作行徑,剛好相反,她是在喧鬧的世界裏,更喧鬧出位的人,這類人又可以界定為有「精神病」。當某類人屬於多數,或許這圈子以外的就不屬於所謂的「正常」。

一分鐘看懂「草間彌生」是天才還是瘋子?10年「精神病使」的藝術大師,前衛標誌「圓點」都來自他的幻覺?!

回到 「做經理先,還是讀 MBA先?」這問題吧!有MBA課程,因為 “Management” 已被視為一種專業。所以有做汽水公司的 CEO,可以轉投經營牛仔褲品牌,“Management” 中的大道理「似乎」在各行業都通用。看過一些訪問中外公司高層的電視節目、網上片段及文章 (好像港台製作「與 CEO對話」這類節目),會發現其實很多高層在管理上都有喜愛的「兩三道板斧」,可能受自己性格和經歷影響。有喜歡針對員工士氣的;有喜歡做宣傳、搞新意的;有喜歡睇數字,開源節流的……有 CEO成功改革某間公司,但當他被高薪挖角到另一間公司,又可能做不出任何成績。因為他喜愛的那道「板斧」,在那裏不奏效,又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。說到尾,「管理」的成功與否,很大程度關係到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。

試想像一下,草間彌生如果不是出生於日本,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出世,不是女性,即使是帶著同一個腦袋,看見同一堆幻象,他/她的故事都會改寫。(他/她可能會是父母引以為傲的 “Gifted Child” ? 會有段幸福童年 ? 藝術成就會......? )

草間彌生渴望別人欣賞大於金錢回報,雖然她已經成為在世而身價最高藝術家之一。她今年已經89歲,看她的故事,會發現她比很多「正常人」更了解自己的問題;自己的能力;自己的行為動機。她由紐約回到日本,自願進入精神療養院居住,到現在已住了四十多年。她在療養院附近設立工作室,每天到工作室作畫,是要為每天面對的痛苦及恐懼找尋出路,她清楚知道 「創作」能夠帶給她生命力。由被自己國家及家人無視唾棄,到現在成為日本國寶,可能就是這種「不尋常的精神狀態」給了她強大力量。


和「點止草間彌生」(Kusama-infinity) 同期有另一套電影,叫「12日瘋人認證」 (12 Days)。是一套法國紀錄片,講述根據法國新規例,非自願入住精神病院的人,要在十二天後出席聽證會親自答辯,再由裁判官決定病人去留。即是由「法律」 給予 「正常人」「權利」去「決定」「瘋人」命運。電影開場引用了法國哲學家Michel Foucault 以下一句說話 :


今次題目 “Girl, interrupted” 都是一套有關精神問題的電影,我間中會想起這套電影是因為我心中有一個疑問,就如它的中文片名  -  “我有冇問題” (港譯)。

PS: 網誌目的不變,仍然是「家.裁縫」,有關製衣行業的話題會繼續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